2017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将启动新一轮学科评估。根据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大战略决策,第四轮学科评估势必是对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选优式”评估。因此,评估的重点将会是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需要,将以“质量、成效(绩效)特色、分类”为导向,在第三轮评估“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的体系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下为新一轮评估前瞻性预测:
一、师资队伍与资源相关指标
2012年学科评估体系指标“师资队伍与资源 ”部分
师资队伍与资源指标相关指标的前瞻性分析:
1.2017年评估将更加合理确定资源类指标分量,关注建设成效与产出,确定高校办学条件资源类指标在评估中的比重,引导促进高校更加关注建设成效与产出。对高校支撑平台的考核中,有可能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重点评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教学重点中心,国家2011协创中心,国家野外监测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2.在下一轮评估的专家团队指标中,有可能将“青年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分列,来反映队伍的结构质量和可持续能力。“高人次人才”包括如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域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创新群体带头人、创新团队带头人属、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等;“青年人才”指标可以选用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千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数量。
3.2017年新一轮评估有可能取消“专职教师数”指标,强调队伍的结构质量,将通过“生师比”指标,如分别统计博士、硕士生师比等,来考察师资充分性。
二、科学研究相关指标
2012年学科评估体系指标“科学研究”部分
科学研究指标的前瞻性分析:
1.新一轮评估将优化和完善学术论文评价,突出结构质量,可能会借鉴国外评估经验,采用分类评价论文质量,体现学科差异的方法,如对于理工类学科,创新ESI高被引论文指标的分档使用,并适当考虑中文期刊应用情况;对于人文社科等学科,推广第三轮评估计算机学科《A类期刊目录》的做法,统计A类论文数;对于艺术、体育等发表论文数较少的学科,可否仍采用统计人均发表论文数的方式,且要合理考虑学术发表指标的权重。
2.注重科研质量考察,重视并引导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随着我国科研论文发文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名,新一轮的学科评估的重点转到高质量、有代表性论文。同时,可能会参考可反映论文水平的相关数据库指标,如ESI高被引论文数或A类期刊与会议论文数等。
3.增加可以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多样化指标,完善评估体系。专利转化和科研获奖也一定程度体现了高校科研水平,所以统计已转让或应用的发明专利与国防专利,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也是重要的方面和趋势。
4.增加从绩效考核角度评估科研项目。在新一轮的评估中,有可能会评估国家科技部项目(如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军队及国防科技项目、省部级横向等科研项目,从国家级项目、经费数及师均总经费的比重角度,综合评估高校科研绩效情况。
三、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指标
2012年学科评估体系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指标前瞻性分析:
1.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培养过程质量”、“学生在学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立体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培养过程质量”可以从教材质量、课程与教学质量、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来考察。“学生在校质量”可以根据学位论文质量、在校生代表性成果、授予学位数等来评估。“职业发展质量”则可以引入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评价,开展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2.按照国际趋势,加强在学质量评价,一是增设“学习成果”指标,体现学生在学期间取得的学习和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突出社会贡献等;二是增加对学生在学期间偶记学术交流的考察。
3.进一步丰富国际化指标,在考察境外访学生、来华留学生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和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的考察。
四、学科声誉相关指标
2012年学科评估体系指标“学科声誉”部分
学科声誉相关指标的前瞻性分析:
丰富社会声誉和贡献评价内涵,增加社会服务贡献指标,体现不同地区、层次、特色发展,鼓励特色发展,有可能将借鉴国内外学科评估经验,根据学科社会服务特色发展的贡献情况,采用“代表性案例”评价方式,以可以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鼓励引导不同类型、地区学科向特色高水平发展。因此,有可能会借鉴世界大学排名方式,“社会服务特色和贡献”从制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科学普及,开展社区服务;担任国内外重要社会兼职,为引领学科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方面考察。“同行与行业声誉”则可以由同行专家和行业人士根据学科的学术声誉、社会贡献、学术道德等印象,进行主观评价。
(里瑟琦智库咨询顾问Janet编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