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65com 36365com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学科项目» 985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和今后15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凝炼形成若干个国际一流的特色学科,汇聚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构筑若干高层次、高水平、高起点的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一批原创性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程度,使学校在国际同类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争使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全面大幅度提升,初步建成国际知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04年至2010年),即通过“985工程”二期建设和学校“十五”及“十一五”建设,力争使学校若干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第二阶段(2011年至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国际知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三、具体目标
  1.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通过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矩阵式”的现代大学管理新体制。将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学术研究特区”、“人才特区”和“机制政策特区”,构筑“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高地。科技创新平台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强化岗位逐级聘任制度,严格实行各类人员淘汰制;建立以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为核心的量化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选聘的优秀团队和个人实行目标考核、合同管理、社会评价。实行“优才优用、按岗设薪”的竞争激励机制。
  2.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5名具有国际知名度、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3~4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30名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0名能带动本学科方向跟踪或赶超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300名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使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3.重点学科方向及研究领域
  围绕国家特别是西部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使旱区农业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植物病理学、临床兽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7个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取得一批原创性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对国家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每年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00篇;三年建设期申请专利总数达到200项,获得各类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项,不断增强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1个Ⅰ类科技创新平台,“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2个Ⅱ类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建设期末建成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
  5.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大支持校内优秀人员出国交流,争取三年内使半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出国交流、培训经历;三年内聘请100名左右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教学或开展合作研究,吸引50名以上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同时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
  四、建设内容
  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我校将按照“有利于凝炼学科方向、有利于汇聚学科队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打破学校现有院、系、所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强化资源投入,建立一种灵活的、开放共享的、跨院系、多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学术研究特区”、“人才特区”和“机制政策特区”,构筑成为“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高地;通过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建立以16学院为横向系统,以科技创新平台为纵向系统,以知名学术带头为结点的矩阵式的教学、科研管理新模式。
  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学科组织结构,推进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形成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院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强化岗位逐级聘任制度,严格实行各类人员流动、淘汰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新型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尤其是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2、人才队伍建设
  以培养师资力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建设创新团队和支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重点,以留住并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为基础,以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为补充,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队完备、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围绕平台建设,汇聚5名左右国际知名、国内外领先的高层次拔尖人才,3~4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30名左右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能带领本学术方向跟踪或赶超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300名左右具有扎实基础和发展潜能的青年学术后备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使学校人才队伍整体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根据“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和学校“人才强校战略”若干意见,以稳定现有科技人才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队伍、技术支撑队伍为重点,通过实施校内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深造计划、管理人才招聘提升计划、技术支撑队伍培养提高计划五项等五大人才计划,着力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和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我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整合、建设一批具有本校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有机衔接。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我国西部农村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
  我校将重点建设3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Ⅰ类平台1个(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Ⅱ类平台2个(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源农药创制)。在条件成熟时,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条件支撑项目
  包括三个方面: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他方面建设。通过图书馆建设,全面软硬件水平,提高其自动化、网络化程度,形成开放服务体系,建成西部农业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一流数字化网络环境,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通过其他建设,改善学校支撑体系现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我校教学、科研水平,为实现我校发展目标创造硬件基础。
  5、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引进国际化优秀人才、与世界知名大学交流合作、培养留学生等方面,加强我校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交流,提高科教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能力,营造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氛围,推动办学国际化,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总体目标服务。

 

36365com